子游為武城宰。子曰:「女(同汝)得人焉爾乎?」曰:「有澹臺滅明者,行不由徑;非公事,未嘗至於偃之室也。」

(十二)子游為武城宰。子曰:「女(同汝)得人焉爾乎?」曰:「有澹臺滅明者,行不由徑;非公事,未嘗至於偃之室也。」


【恒賢法師講解】

「子游為武城宰」:子游,是孔子的弟子,姓言,名偃。武城是在魯國一個小的地方,就是一個小邑,他在那兒做縣長。孔子就問他,「女得人焉爾乎」:在你那個地方,是不是有遇到有道德的人?是不是有人才?是不是有好人?

子游答覆說,「有澹臺滅明者」:有一個武城人;他姓澹臺,名字叫滅明,字子羽。他有兩個特別的地方可以看出他是超過一般人,一個是,他「行不由徑」。「行不由徑」可以說是走路的時候他不走捷徑;也可以說他做事情一定要做得很圓滿的,不貪快,也不會不按照次第去做,也不會有一些不容易做的或者麻煩的事情就不願意做。總而言之,他做什麼,要先打一個好的基礎,然後他所做的就會建立起來了。

第二個是,他「非公事,未嘗至於偃之室也」:就是說,他這個人不會討好人,不會因為我做縣長,就來和我拉攏關係;或者拿私人利益的事情來和我講,好讓我能夠幫助他家人之類的,他不會的。就是關於公家的事情,幫助武城人民的事情,他就會來問我,或者看我;如果不是公家的事,他就不來。所以他是很好的一個人!後來澹臺滅明這個人,也是做了孔子的弟子。

【陳居士講解】

孔子的弟子子游在武城(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小城)做宰官(就是縣長)的時候,孔夫子就說:「你在那裏有沒有碰到有德行和很好的人才呢?」

子游就說,有一個叫做澹臺滅明的人,這個人向來不走小路的;行為都是循規蹈矩、方方正正的。而且他不是為了公事,從來不來找我;也就是說不會拍馬屁,也不是為了私人的事情來攀緣,或者找我閒聊。這就是說,這個人德行非常好的。

這個「澹臺滅明」,他的字就叫做子羽。以前孔夫子也看過他的,可是因為他外表長得貌不驚人,所以孔夫子根本就沒有注意他;那麼他就走了,到南方去。因為他的德行跟他的學問都非常好,所以所有南方的諸侯都對他非常敬重,很歡迎他。後來孔夫子的弟子子游也注意到他,把他再介紹給孔子;他也很高興,最後也是做了孔子的弟子。所以孔夫子有一次就講「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」,說的就是這個子羽!這是說「人不可貌相」,不能因為人的長相不好,你就覺得他好像沒有什麼才幹,就是指的這個事情。

【上人講解】

古來的人都是注重德行,不是盡做一些個假面具來欺騙人。孔子也是各處搜羅人才;搜羅什麼人才呢?不是搜羅聰明狡詐的人才;他是搜羅老老實實的、很樸素的、很守規矩的這樣的人,也就是大公無私的人,不走後門的人,不行賄賂的人。

【子游為武城宰】:子游做武城宰的時候,【子曰】:孔子就特別慎重地問子游說,【汝得人焉爾乎】:女,讀「汝」音,同「汝」字。你有沒有找著有德行的正人君子,有沒有遇著這種人

【曰】:子游就回答說,【有澹臺滅明者】:有一個澹臺滅明。他是當時一個很守規矩的人,也是品德很高尚的人。他怎麼樣高尚呢?就是不走後門,不到各處攀緣,不和人拉攏社會關係,所以他規規矩矩的。怎麼見著他規規矩矩呢?

【行不由徑】:他走路一定要走大路,就是繞遠一點,他也要走大路,不走小路。小路,就是後門;也就是黑暗的路、見不得天的路,也就是兩個人想要私人拉攏關係這條路,就是走捷徑、走後門、行賄賂,想要得到自己的利益,不是大公無私的。可是,這個澹臺滅明不是這樣子,他不走後門,不行賄賂,不溜鬚捧盛、逢迎人,不和任何的人去拉攏社會關係。他不是這樣!怎麼見出來呢?
【非公事,未嘗至於偃之室也】:他若不是有公家的事情,不是有正當的公共的事情,他不到我辦公的地方。室,是他辦公的地方,或者他私人的家。到他家裏去幹什麼呢?就是私人和私人去談話,這就是因為自私。

好像在萬佛城裏頭,私人到某一個人家裏去講講講,這都是拉攏社會關係;或者願意和某人去談話,談談談,這也是拉攏社會關係。凡是有這種想拉攏社會關係的人,在萬佛城裏不能存在的,始終是要被淘汰的;所以無論哪一個,你若想拉攏社會關係、想攀緣、想走後門、想要走捷徑,請你趕快離開萬佛城。萬佛城不容留這種人中渣滓,萬佛城都是要比澹臺滅明更高尚的人;如果你的品德、行為不好,那你就趕快自己知進知退,離開萬佛城!這是你們大家要知道的。

或者私人若是一早起,跑那兒叫人家門,或者晚上去叫人門,和人就講講講;這都是人中的渣滓,這是品德最壞的。有這種品德,一定就是要走後門,一定就是要拉攏社會關係,一定就是要賄賂通行,才這樣子呢!你若不自私的話,絕對不會這樣子。大家都是相安無事,你為什麼和人憑空就要拉攏關係?什麼意思?所以我們讀古人書,要學古人這種崇高的德性、崇高的行為、崇高的思想。
(編按:澹臺滅明,複姓澹臺,名滅明,字子羽,魯國武城人,相貌甚醜,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。曾是魯國武城宰子游的幕僚,子游讚其品高。後來往南講學於江淮之間,就是現在的南昌;因其品德高尚、學風端正,以致跟他學習的弟子有三百多人,在當地影響甚大,是當時儒家在南方的一個有影響的學派。他的才學和品德傳遍了各諸侯國。孔子聽說後,感慨地說:「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;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」)

出處: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