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竊比於我老彭。」
(一)子曰: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竊比於我老彭。」
【陳居士講解】
可是我們知道孔夫子所謂「傳述」,其實他是做了很多的事情,好比「刪詩書,訂禮樂,贊周易,修春秋」,修訂了很多古人的作品。雖然他不是創作,可是經過他那一番選擇或者是修訂以後,後人受益是非常的大。所以孔子是一個繼往開來的人,在傳授中國的文化上,是最大的一個功臣;中國人叫他「大成至聖」,他是集所有古時候最好的、大成的聖者。
【上人講解】
這一篇叫「述而」。第一章說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竊比於我老彭」,就以這個「述而」作標題。
【子曰】:孔子說,【述而不作】:這意思,就是不標奇立異。孔子他不表示自己怎麼有才華、著多少書;他都是檢定古書,古人說過的,他把它再重新整理一下。他不表示他自己的意見,這就是孔子的德行超過一般人的地方。一般人總想要標異現奇:「我弄出我一個東西來,怎麼怎麼樣……。」他是述,而不自己杜撰什麼書出來。
孔子就是把旁人的好處選過來,所以他「刪詩書,訂禮樂」;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都是古有的,不是他作的。那麼「贊周易」,孔子所作的,就是這《易經》的〈繫辭〉等;還有「作春秋」,不過《春秋》雖然是他作的,也是多數根據魯國原來的歷史《春秋》,自己就是加加減減這麼樣。《詩經》,當時的詩歌是很多很多的,所以他就選出來三百多首;《書經》也是,不重要的,他都把它刪去了。刪,就是不要了,只要它的精華,要它重要的部份。這都叫「述而不作」。
(編按:孔子周遊天下,輾轉於諸列國,見道義不行,退而返居於魯國,始設教於杏壇,整理六經典籍──刪詩書,訂禮樂,贊周易,著春秋。《詩經》則以〈周南〉為始,以求合紹武雅頌之音,擇選三百首,其餘刪除。《書經》就是《尚書》,以〈堯典〉及〈舜典〉為首,終於〈秦誓〉。又重訂《禮記》和《樂記》。贊述《周易》而作《十翼》,有〈彖傳〉、〈象傳〉、〈繫辭傳〉、〈說卦傳〉、〈序卦傳〉、〈雜卦傳〉及〈文言傳〉七部份共十篇。著《春秋》,以魯史為基礎,寓褒貶,別善惡。孔子一生的學問就是「述而不作」。)
述而不作,就是不炫示自己的這種態度,因為他不是在那兒求名。好像現在,很多人都想要自己寫出個什麼東西,出一部書,就一舉成名了,這和孔子正相反的。因為什麼他「不作」呢?可能就因為他覺得當時的書就很多了;再著作,世間的書太多了,人怎麼看得完呢?所以他就把古人的東西整理整理,再把它制訂出來就夠了;這就是菩薩心,把別人的好處選出來。
【信而好古】:他就相信、愛好古人的這種學問,古人所留下的這種遺產。他這是沒有標奇立異,沒有想要自己出風頭的思想,這就是一種菩薩的發心。我以前也講過,孔子是水月童子來的,水月童子是個菩薩。他為什麼到中國來提倡這種文化呢?也就因為他要給佛教鋪一鋪路,做一個開路的先鋒,老子也是為佛教鋪路來的;所以佛教以後傳到中國來,一般人很容易接受,是這樣子。
【竊比於我老彭】:這個「竊」,就是所謂「私淑諸人」。本來「竊」是「竊取、偷」的意思。就是說,我不敢公開的,我是偷偷和商朝那個賢大夫比。他就不願意炫示自己的才華,就取旁人的才華來提一提;說,我願偷偷地學,自己若能比得上商朝大夫老彭那樣的行為,我就夠了。
出處: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