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」
(十七) 子曰: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」
【恒賢法師講解】
這一章,是孔子說見到有德的人就怎麼樣子生想法,就有什麼樣的思想。因為人平時會有一個毛病,看人超過自己就生忌妒心,或者就在那兒想要比賽,在那兒爭,這是不對的。
「子曰」:孔子說。「見賢思齊焉」:見到有德的人,應該有這樣的思想:自己怎麼樣可以變成那麼樣好的一個人?就是一方面愛護那個人,不要破壞他;一方面就學他的好處,看人可以這樣子,自己也可以這樣子,拿這個人就做一個榜樣。「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」:我們平時會有偏見,看別人有過錯,或者認為他就是壞人,就對這個人生煩惱,盡看他的不對;自己有同樣的毛病,自己看不見。所以在那個情形之下,就要自己迴光返照,問一問自己是不是現在有這個毛病?
有的人就說,自己有一個奇怪的情形,看別人的毛病很厲害的,久而久之,自己就會犯同樣的毛病。我想這個是很對的,因為我也有這個看人不對的毛病。好幾年來,我自己就是看不起某個人是怎麼樣子,自己最後變成同樣受人看不起,所以這是很厲害的。怎麼樣對治?就是在當時就即刻檢點自己:沒有這個毛病,就要避免自己有;已經有,就要改。
【恒持法師講解】
我們看人,看有才能的,會做事情的,或者是聰明的,或者有各種能力的,就很容易生妒忌心。如果自己的德行不夠,自己也沒有那個才能,很容易就怕別人有了。為什麼生妒忌心?因為自己也要和那個人一樣。所以對治那個妒忌心,就是自己可以努力去學、去行。譬如說,有人可以寫好字,自己發覺到有妒忌心,那就自己去學、去寫好字;自己也可以寫好字,那個妒忌心自然就沒有了。
可是在開始要發覺到自己妒忌心,也並不是容易的事情。妒忌,其實是很毒辣的,在自己的裏邊就把自己心都變成很壞的,自己也一天到晚就煩惱,都不知道那個煩惱從哪裏來的。發覺到妒忌心了,也不一定就會立刻改;就是發覺到,也要忍耐。認識自己有不對的地方了,那時開始才可以修行,開始認識自己;就恐怕我們不認識,認識以後也要忍耐。無論是哪一個毛病,在我的看法,妒忌是最不容易把它去除的,最不容易沒有了;但是,就因為不容易,所以更應該下功夫,想各種的辦法。
一個辦法就是天天要抓緊時間,或者在吃完飯,或者在沒有睡覺之前,自己就想一想每天所行所作的,並且最要緊的,是自己所想的是什麼?如果發覺到裏邊有妒忌的行為,或者妒忌的思想,應該詳細看這個情形,而想一個辦法對治那個問題。天天下這個功夫,在我的經驗,到現在還不太容易;就是要天天做,天天很注意自己的缺點,把它慢慢地改正。
【上人講解】
這一段「論語」,就是教我們怎麼樣能「見賢思齊,見不賢內自省」。這個世界上,有的人就賢而有德的,是又有才幹,又有智慧;每一樣都出乎其類,拔乎其萃。可是,人不是個個都是這樣,出乎其類的人就少,不是出乎其類的人就多;不好的就多,好的就少。那麼這樣子啊,這個世界就一天不如一天,就壞了!
【子曰】:孔子說。【見賢思齊焉】:孔子當時見著這種情形,就教人知道怎麼樣做人;說你見著那好的人,你應該向他看齊,向他學習。不應該見著人家才能超過自己,就存一種妒忌,或者毒害的心,這是不應該有的。因為你有這種思想,就是違背天地的和氣,違背天地的生理。這個出乎其類、拔乎其萃的人,他生來又有才華,又有智慧,品行又正確;不是那麼樣子投機取巧,搞名搞利,或者在那兒為自己自私自利來去打算。好像那個秦檜比誰都聰明,曹操也比誰都聰明,可是他們是奸雄,是害世界的。
所以老子說:「智慧出,有大偽。」愈有智慧的人,你愈要對他小心。那麼小心呢,是要學他的長處,不要學他那個害人的地方,不要學他那個妒忌障礙。好像「無才不足以濟奸」,「智慧出,有大偽」,有的人有智慧,因為他的思想超過一切的人,他就要用一種欺騙的手段,去騙人家那無知無識的人,所以很多的問題都是在這個地方發生的。
孔子就恐怕有這個問題發生,所以教人見賢要思齊,要向他看齊,向他學習;應該效倣,不應該生一種壞的思想。那麼你還要知道他的賢,是真賢、不是真賢?有的冒充賢而有德的人,做假面具,一天到晚掛個假面具,在那兒欺騙其他的人;這可多得很,到處都是這樣的。他們不懂得什麼的時候,他還不會欺騙人的;一懂得點什麼了,怎麼樣?他學會騙人的手段了!這是要小心的。
你知道有這樣的人,要怎麼樣小心呢?是不是要你和他鬥一鬥呢?也不需要鬥!就不要學他這類的偽善──總披著一個偽裝,來盡做偽君子。不要這樣,不要被這一類的人所迷了。這一類的人他都是什麼樣呢?這個最容易看的,你就看他盡說什麼?說得很甜、很動聽的,令你連不相信的都相信了,簡直說得頭頭是道;實際上是在騙人,就是在那兒擺下一個陣,擺下一個陷阱讓你上當呢!這要懂得。
【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】:「不賢」,就是這一類人,戴假面具,披著偽裝的衣服,在那兒做德中之賊、道中之魔、害群之馬,於大家都有大的損害。見了這一類的人,我們一定要自省:我是不是這樣的人呢?我是不是戴一個假面具?我是不是在這兒所行所做,盡心口不如一,言不顧行,行不顧言呢?我是不是盡說得很好,做得很壞呢?若有的話,要「有則改,無加勉」。這也不是說,我是一個壞人,就不可救藥了,永遠就是壞人。所謂「大惡者回頭,大善;大善若墮落,大惡一般。」這就是一個看人的地方。
要怎麼樣看人呢?前邊講過,說「視其所以」,看看他所以然。「觀其所由」,看看他所說的道理從什麼地方來的?「察其所安」,你再看看他存心是在什麼地方?究竟他是不是在搞名利啊?是不是在搞自我,神話自己啊?或者把自己地位提得高高的,把人家踩得低低的?你一觀察這個,用種種的邏輯學來觀察這個人,那麼這個人他就無所遁形了;他就有什麼千變萬化,也逃不出去這種的鏡子來照的,這是個照妖鏡。
如果你再不會看人呢,你就──無論哪一個,不論他說得再好,你就看看他平時是不是貪心很大的?是不是爭心很大的?是不是在那兒,盡用一種欺凌旁人的行為、手段來欺騙人?你就看看他平時是不是在那兒求名、求利?是不是在那兒總是想把自己的名譽弄大大的,地位弄得高高的?自己好像在這個全世界都要稱王稱霸,這樣子有所貪求?他是不是自利?是不是自私?
我告訴你們:你們用這種的邏輯學去觀察。這人若不是自私,他絕對不會哭的;不論遇著什麼事情,他一哭,他這個自私就露出來了。若是沒有自私,哭什麼?對我究竟有什麼害處?有害處也不需要哭啊!那我應該忍著;對我有什麼不好,我應該忍著。哭什麼?說是:「啊!或者父母死了,那要哭!」不錯!那可以哭一哭。沒有死人,沒有什麼不吉祥的事,你哭什麼?你這哭就是一個自私,就是在那兒攪亂道場,就是在那兒想做德中的賊,做佛教的一個敗類。你看他這個人,不論他說得怎麼好,他若動不動就哭起來了,這個是一點意思都沒有了!他若不是自私,不會這樣子的。這是很明顯的看人的一個方法,所以你們不要以為人哭就是好;這哭啊,那是他……,我就再不能說什麼了!
這個哭,是最賤的一種行為,沒有比它更賤的了!你或者要同情旁人,旁人受苦了,你感動了──好像有的人看小說,看那個人受苦,就哭起來了。哭起來也不是那麼「啊──啊──」地嚎啕痛哭,那只是在內心的深處有一種同情感。我看《三國》,看到關公(關雲長)被殺的時候,我哭了三天。我那哭是為什麼?我是覺得:關帝公這麼正義的一個人,他都被人這麼殺了,這真是太悲痛了!這也是哭。
可是我母親死的時候,我沒有哭。為什麼呢?我覺得我已經盡到我自己能盡的責任了。因為我母親癱了有半年多,在這半年多,我是一個男孩子,她拉屎拉尿又都是我來照顧的;有的時候翻身,也都是我照顧。人老了,又有病,那身上也總有一股臭的味道;那麼那個時候我是不是很勉強的呢?不是!我很盡心竭力來照顧我母親。等我母親死了之後,我那時候是一個penny(一文錢)也沒有;以後向人借錢發殯出去了,到了墳上,我就坐在那兒不回去了。
那麼在我沒到墳上之前,我和旁人透露過我要守孝這個意思沒有?沒有!我和誰也不宣傳,沒人知道;除自己而外,沒有任何人知道我有這個意思;就是親戚朋友、自己的兄弟姊妹,沒有一個人知道的。為什麼呢?我做事要往真了做,我不需要去滿街打鑼打鼓去宣傳的。
出處:
https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f_others/confucius_analects/confucius_analects_04.htm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