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會精確的描述事物

一半是自己的思考,一半是受到谷阿莫有一期帶小孩節目啟發。

舉個例子。
看到一張桌子,先用簡單的詞語,去描述他,桌子是木頭做的,是長方形的,有4個腿,可以用來吃飯,可以用來擺放電腦等。(材質,形狀,用途)
就是用最簡單的,清晰易懂的語言,去描述那樣東西,重點是要——描述的精確。

因為我們有的時候,看不清楚問題所在,就是對問題的描述不準確。用了太多的修飾,而修飾又不能準確描述東西,就會變的雜亂無章,一頭霧水,混亂。

不要急著優雅,先做到精確,然後再優雅。

精確的目的,是為了一針見血,讓人一聽就懂,也讓自己一聽就懂。
精確的目的,是為了不偏離本質。

優雅則是在「精確」的基礎上做修飾。

譬如一個玻璃杯,先做簡單精確的描述——玻璃杯是透明的。
然後再把「透明」這兩個字,做文辭上的修飾,替換成——玻璃杯是晶瑩剔透的。

但如果只修飾,而不注重精確描述,在就容易變成「玻璃杯是耀眼奪目的」,這就偏離了本質。
不是「耀眼奪目」這個詞不好,而是它不能精確描述玻璃杯。

本人不是詩詞方面的專家,但姑且舉個蘇軾的詞做說明。
大江東去,浪淘盡,千古風流人物。故壘西邊,人道是︰三國周郎赤壁。亂石穿空,驚濤拍岸,捲起千堆雪。江山如畫,一時多少豪傑!
看上去是不是很美?
把這段用庸俗的大白話來講。
這是一條江,江水是往東流的,江面上有浪,以前長江流域,發生過赤壁之戰,赤壁之戰的主角是周瑜⋯⋯
這一整段下來,都沒有偏離——江,他的描述,首先是精確的,赤壁之戰,也沒有偏離江。
因為描述很精確,所以很容易建立起——畫面感。(即便我的大白話很庸俗,但也有畫面感,只不過畫面感很俗而已。
「畫面感」建立起來之後,再做文辭的修飾,讓畫面變的很美,而這些用於修飾的文字,都沒有偏離「精確」。
譬如:江水拍打在岸邊,改成「驚濤拍岸」,就沒有偏離「精確描述」。
如果讓我們來寫,有可能就會偏離「精確描述」。
譬如,
可能寫成「波濤洶湧」,「岸」就不見了。
可能寫成「氣勢磅礴」,「浪」跟「岸」都不見了。
=
文字語言,是用於說明事物。
要想將事物的畫面感,描述的清晰,文字語言就必須用的精準,丟掉了「精準」,其實是丟掉了畫面感。
譬如桌子。
描述是長方形的,就會產生長方形的畫面感。
描述是圓形的,就會產生圓形的畫面感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