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「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;舉一隅,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」

(八)子曰:「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;舉一隅,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」


【陳居士講解】

什麼叫做「憤」?就是說你心裏想要求通,想要學那個事情;可是你想不通,一直試,也沒有辦法能夠得到通達。「悱(音匪,ㄈㄟˇ,fěi)」,就是說你心裏明白,嘴裏想講,可是你怎麼也講不出來。學生假如是有誠意的,老師的教誨就一定記在心裏頭;假如他沒有誠意,試一下不通,他就不想去管了。

這時候,你做老師的,若去告訴他,他也是很隨隨便便地聽,聽了以後也忘記了,不會有很好的效果。所以一定要等學生「憤」或者是「悱」的那個時候,老師才去啟發他。

「舉一隅,不以三隅反」:就是說老師教他們一樣東西,學生沒有馬上有三種以上的反應。好比說一個房間是有四個角,老師指著某一個角說這是東邊;那學生馬上就知道對面是西邊,前邊是南邊,後面是北邊,那樣子就叫「舉一反三」。假如老師說這邊是東邊,另外的地方是什麼?不知道!前邊是什麼?不知道!後面是什麼?都不知道!那就是不能夠「以三隅反」。在這個情形之下,老師就不再用這個方法去教他了,也許要再找別的方法教。


出處:

https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f_others/confucius_analects/confucius_analects_07.htm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