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「君子之於天下也,無適也,無莫也,義之與比。」

(十) 子曰:「君子之於天下也,無適也,無莫也,義之與比。」


【劉濟生居士之講解】

「子曰」:孔子說。「君子之於天下也」:君子治理國家,就是無黨無偏、無黨私。「無適也」:「適」,就是敵對,沒有敵對的思想。「無莫也」:這個「莫」,也不去反對;要有自己的看法,切勿像旁人那種被風向擺的。

在世俗裏頭,要治理國家,不能對其他人不義,不能對國家不忠。所以「竊謂夫為將者,能去能就,能柔能剛,能進能退,能弱能強。不動如山嶽,難知如陰陽,無窮如天地,充實如太倉,浩渺如四海,眩曜如三光。預知天文之旱澇,先識地理之平康。」(編按:語出〈司馬懿大傳〉,為諸葛亮致魏降將曹真之書信中語。)這就是為天下。為天下服務,沒有黨私——也沒有敵人,也沒有自私的黨,這就叫「黨私」。

「義之與比」:這個就是大公無私,合乎義的,就是與我不相當的人,我也一樣好好待他;不合乎義的,就是我的至親骨肉,我也要大義滅親。我不能說是:「這是我的眷屬,我就對他偏私。」


【編輯部補註】

【子曰】:孔子說。【君子之於天下也】:君子對整個世界的任何人、任何事和任何物,【無適也,無莫也】:他都沒有什麼成見,沒有什麼執著;待人接物,都沒有一定要這樣,也沒有一定不可以這樣。這個「適」讀作「迪,ㄉㄧˊ,dí」,可以的意思。「莫」,就是不可以。那麼不一定怎麼樣,並不是說像棵牆頭草,也沒有自己的主見,也沒有自己的方向;他是有原則的,什麼原則呢?【義之與比】:這個「比」讀作「必,ㄅㄧˋ,bì」,就是比較、衡量;也就是遵從的意思。「義」,是義理,也就是個真理;又者,「義者宜也」,就是應該做的事。君子凡事都拿「義」來衡量衡量看看,若是合乎真理、合乎道義,是人所應該做的事,他一定遵從這個義,會很勇敢地去做去,所謂「當仁不讓」。


出處:

https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f_others/confucius_analects/confucius_analects_04.htm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