恭而無禮則勞,慎而無禮則葸(ㄒㄧˇ, xǐ),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
(二)子曰:「恭而無禮則勞,慎而無禮則葸(ㄒㄧˇ, xǐ),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君子篤於親,則民興於仁;故舊不遺,則民不偷。」
【恒賢法師講解】
「子曰」:孔子說的,「恭而無禮則勞」:以前是講的道理,現在比較詳細的來講為人處世的言語行為。關於「恭而無禮則勞」:我的看法就是如果想要恭敬一個人,可是不按照禮節、規矩、次序去做,很容易就麻煩到那個人;所以真正想去恭敬的那個人,就變成那個人沒有感受到。好像你要令那個人注意你,常常給他打一個問訊或者什麼;雖然這是恭敬的表現,如果麻煩到那個人,反而就不恭敬。那個「禮」,有的時候是禮貌,有的時候是應該怎麼做的就要怎麼做。如果可以了解到這一點,就沒有什麼問題。所以還是說中道的重要,如果偏在一邊,就會出毛病;如果按著中道,就是德行。
「慎而無禮則葸」:「慎」,就是很小心,很怕做錯事。可是如果不是按照禮節去做,也就會落到那個「葸」,「葸(音「喜,ㄒㄧˇ, xǐ」)」就是很怕的,畏懼的。因為「禮」就是教人怎麼樣做得對,不要做得不對;可是如果太小心,就不敢做或怕做得不對,應該做的時候也是怕,所以不想要做或者是什麼都不敢做。
「勇而無禮則亂」:這是相反的意思。如果一個人很勇猛的、勇敢的,如果不按著禮去做,就會擾亂社會或者團體的安寧和秩序。
「直而無禮則絞」:「直」,就是說我就是一定要按照我的宗旨去做。如果不看禮節應該做什麼,就用自己的思想,就變成對別人「絞」──就是很沒有禮貌的,也很傷人的。本來「直」是希望別人做得對,所以旁人做不對時一定告訴他們;但是如果不按著禮貌去做、去說,會令人很難受的,也是對他們不客氣。
「君子篤於親」:如果人有高的地位,那個影響的力量就很大,好像這個「君子」──這可不是平時「君子」的意思,就是說有高的地位,在上邊的人。上邊的人,好像皇帝,或者在團體裡邊做領袖的,或者做一個廟上的方丈,或者小學的校長,他們的影響力也很大。「篤」,是厚待、真誠。好像自己是做人的兒女,就要孝順父母;如果是做父親、母親,就要對子女很慈悲的等等。如果在上邊的人按照這樣子去做,所有的人民,或者國家、團體在下邊的人,也會互相很仁愛的,互相很慈悲的,互相好。
「故舊不遺,則民不偷」:「故舊」,還是說那個在上邊的人以前所認識的朋友、親戚等。誰曾經對自己好,就不要把他們忘了。這個「遺」就是不要忘了那個恩等等。所以雖然自己現在有高的地位,就不要不記得幫助過自己的人。在上邊的人如果不把他們的恩忘了,「則民不偷」:「偷」就是刻薄的意思。老百姓就不會常常不想利益別人,只想要利益自己,好像老想要占人便宜似的。所以如果上邊的人自己不把舊的親友和幫助過自己的人忘了,老百姓就會互相幫助,就不會刻薄。
【王知貞居士講解】
前面一半,是孔子在重複「禮」的重要性,像「恭、慎、勇、直」這四種,本來是一種美德,可是假如缺了禮的節制,就完全不一樣了,不僅所做徒勞無功,而且會適得其反。
「恭而無禮」,一個人恭敬,可是沒有止於禮的話,你的工作出來就會徒勞了。這「勞」再繼續衍伸,就可以說,他過份的「恭」就變成一種諂媚,變成一種攀緣的行為。
「慎而無禮」,一個人很小心,本來是一個好事情,處處謹慎,不會出錯太多。可是太過於謹慎,就會「葸」了──就是一種畏縮的樣子,做什麼事都裹足不前了。曾經有一個人跟孔子說,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。」做什麼事都三思。孔子聽了就說,「再,斯可矣!」一件事情,你不必再三思,仔細思考兩次就可以了。也就是說很多事情,如果想太多,反而沒辦法把抱負都展現出來,而被自己侷限了。
「勇而無禮」的話就會「亂」,這「亂」就是完全在一種無次序的狀態之下,也可以說沒有「膽識」。因為你有膽的話,就要有識──要能夠知道什麼時候使出一個「勇」,什麼時候又應該把它收回來;否則就好像「暴虎馮河」一樣,沒有一點智慧,做出來的事也就會亂了。
「直而無禮」的話就會變成「絞」,「絞」,就是說有點魯莽了,不太懂得怎麼樣約束。太過直,也可以說不識時務。「直」的時候需要有禮的指導,你才知道什麼時候該上,什麼時候該停。
【上人講解】
【子曰:恭而無禮則勞】:這一段《論語》就是說,我們每一天的行為必須要循規蹈矩,你若是不循規蹈矩,這就是無禮;無禮就是沒有禮貌,就是太粗俗了,就是不懂禮。說「人而無禮,不知其可」,一個人呢,若是不懂禮,或者不明禮、或者不守禮,他什麼事情也不能夠做;因為他不懂道義,不懂得這個自始執一,往往就是「冠履倒置,倒行逆施」。帽子本來是應該戴在頭上的,他把帽子穿到腳上了;鞋是穿在腳上,他把鞋頂到頭上。你這樣地來見人,這就叫無禮了!你做出這麼一個怪樣子,這叫「恭而無禮」。你好像是恭敬似的,可是沒有按照禮節去做,違背人情,叛道離經,這個經常之法都沒有了;雖然你就是恭敬,也是徒勞無功的。這個「勞」,也就是因為太過了,做了令對方還有反感。你自己覺得很盡到你的一種禮貌了,可是你的威儀不好;所謂「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」,你不合乎規矩了,不合乎經常之法了,這就會徒勞無功。
【慎而無禮則葸】:這「恭敬」,是個美德;這個「謹慎」,也是很好的一種行為。可是你太過謹慎了,就縮頭縮腦、畏首畏尾的。「足將進而趑趄,口將言而囁嚅」,腳想往前邁步,就趑趄不前——又想往前走嘛,又想往後退,你說這個!本來謹慎應該有一定的度,你是往前走就往前走,就不要往後退;你往後退,你就不要往前走。這麼模稜兩可,猶豫不決,在這地方就是進退維谷了,就有一點那麼沒有出息的樣子。有點像在北方一句俗話──我東北的俗話,這你們都不會懂的;叫「挾窩子」,就是那麼很怕醜的樣子,不敢出頭,畏首畏尾的,畏葸不前。那麼這樣子,就太過謹慎了;謹慎也太過了,就沒有主意了,就是沒有主宰了,廣東話叫謹慎過頭「過瀧了」。
【勇而無禮則亂】:古來勇士雖然出去和人比劍,或者比槍、比刀、比什麼,都有禮貌的;不是那麼粗理粗氣到那兒,開口就罵、舉手就打,不是那樣的。都是先「揖讓而昇」,到那個台上去了,先打個十方揖,給大家來行個禮。你若是有勇無謀,你不懂得禮,粗裡粗氣的,在那兒那就亂了,陣腳大亂了;穩不住陣腳了,也就是沒有定力了。
這個地方,根本只是有禮、無禮,談不到「如對佛天,如臨師表」,這是有禮、無禮。你若是有禮,就是守規矩,也不需要說「如臨師表,如對佛天」那麼樣嚴重;就是你做什麼事情,守著中道就對了!
【直而無禮則絞】:你雖然是很直率的、很耿直的,你若是不懂禮,也就不直了!也就在那兒打轉轉、繞小圈子,在那兒處理事情處理得不當然。
【君子篤於親】:君子,就是有德的君子、有威的君子。他能篤行這個「親親」,親其所親,也不獨親其親。他是不單單親他自己的親人,他很普遍的愛護百姓。【則民興於仁】:這老百姓就心地都會好了!都會「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!」在這上位的人,你若是喜歡這個,那個下邊的,就有比你更喜歡的人,因為「君子之德,風;小人之德,草」。
【故舊不遺】:就是不忘舊,我以前的故舊親戚朋友,我的那些個老朋友、老親戚,不把他們遺忘了。不遺,就是不忘了。【則民不偷】:這老百姓也不會去那麼自私啊、躲懶偷安啦、講享受啊,就顧自己!這都是有這些個意思在裡邊。這個「偷」,也可以說是刻薄,也可以說是自私。那麼能這樣子,這豈不是天下國家都太平了、都好了?老百姓不那麼刻薄、不那麼自私,這就是「大同」的一個開始。
我們讀聖賢書,一定要躬行實踐書中所說的道理。如果不躬行實踐,我們讀書反而是一個障礙了。讀書,你盡記問之學,不去實行,那知識反被知識障,被這個文字障了,障住你這個法身慧命,障住你的智慧。所以我們不要知道的太多,我們就處處要實行,以實行做我們學佛法、學世間法的一個根本的、重要的條件,不要說口頭禪、說食數寶;這樣一天比一天會有進步的。
出處:
https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f_others/confucius_analects/confucius_analects_08.htm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