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釣而不綱,弋(ㄧˋ,yì)不射宿。

(二十六)子釣而不綱,弋(ㄧˋ,yì)不射宿。


【陳居士講解】

這一段是講,孔子早年的時候家裏很窮,他有為了奉養母親,或者祭祀的時候用,就不得不就要有一點魚啦、或者是鳥之類的。可是他只是打他需要的,或者用一個釣魚的竿,釣一條或者兩條所需要的魚,而不是用網就一網把魚打盡。他射鳥也是射一隻或者是他所需要的數量,他不射已經棲息在窩裏頭的鳥。這就是一種仁者愛物的表現。

孔子的仁,有三個階段:第一個階段,就是「仁者愛人」,愛護人。第二個階段,是「仁者無不愛」,所有的東西都愛。第三個階段,是「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」,仁者把天地之間所有的萬物,都是跟自己合為一體。《論語》所講的,也就是「仁愛」這個道理。這就是說,我們要從愛護自己,到自己的家人,到自己的朋友、社會、國家,然後是所有人類,一直到所有天下萬物,都是等於自己一樣的愛護。

所以,這一段就表示孔子仁德之心。因為當時佛教還沒有傳到中國,同時整個社會的農業也不發達。假如是佛教已經到了中國,可能孔子也會宣傳不殺生、吃素的那些觀念;因為他的心裏,是愛所有的東西,如同愛自己一樣。

【上人講解】

【子釣而不綱】:孔子也釣魚,孔子也射雁;可是他釣魚的方法,不是一網打盡而把魚都打上來,他是一隻一隻地釣。釣魚,就用那個釣魚鉤子,魚餌放在鉤上,把魚釣出來,他沒有趕盡殺絕。【弋(ㄧˋ,yì)不射宿】:那麼射雁呢?在陸上,如果那個雁棲息在那兒不能防備的時候,他不射牠;等牠自己可以活動、可以逃避的時候,他才以用繩子綁著的箭射牠。他這都是「網開一面」──他不用網;那麼這都表現他對萬物都是留一步後路,無論對人、對什麼事,他都有一定的分寸。

出處:

留言